近日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项目评审结果,我院刘晓丽、李晓娜、冯嘉楠三位老师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C类)资助,获批项目数创学院历年新高。在此,向三位获得资助的教师致以热烈祝贺!近年来,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,药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团队建设与人才引进、培养,搭建青年教师快速成才平台,科研实力稳步提升。药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与组织实施工作,通过多次外请专家开展项目申报辅导和“一对一”针对性点评,切实提升项目申请书质量与竞争力。
刘晓丽副教授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药剂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。作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,短期内连续获得“曙光学者”、“明珠计划菁英人才”项目资助,长期深耕仿生递送系统研发。此次立项的国自然项目聚焦全球“血荒”难题,针对血红蛋白基氧载体供氧不足、安全性差的临床瓶颈,提出血红蛋白分子非共价修饰双重稳定化策略,为通用红细胞替代品研发提供新理论,对缓解临床血液供需矛盾意义重大。
李晓娜博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专业,主攻生理活性糖类化合物合成与研究,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,近3年在Angew. Chem. Int. Ed.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(含1篇Back Cover及hot paper),申请发明专利1项。此次获批的项目将探索该多糖的高效合成与抗肿瘤机制,既有望获得高效抗肿瘤分子,也为复杂多糖合成提供新路径。
冯嘉楠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,具备3年产业界经验,专注功能化纳米材料药物分离分析研究,主持“科技创新行动计划”扬帆专项,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,申请发明专利12项(4 项已授权)。此次获批的项目针对多配基受体小分子替代物筛选的假阳性率高、操作复杂等问题,拟建立快速筛选新方法,有望突破技术瓶颈,推动创新药物研发革新。
下一步,药学院将以此次国自然项目申报取得的突破为契机,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医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,聚焦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发展需求,提升药学、生物与医药学科发展内生动力,为青年教师提供优质科研资源,激励科研人员勇闯学术前沿,持续营造良好科研生态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及我国医药健康事业创新贡献力量。(吴锴 解伟)